第二百二十一章 穿青人_大明春色
乐可小说 > 大明春色 > 第二百二十一章 穿青人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二百二十一章 穿青人

  洪武二十七年,原属贵州都司的播州宣慰司、改属四川布政使司。

  而今朱高煦占领四川之后,曾命布政使司向播州宣慰司送过政令,一时间却没有起到甚么作用;直到朱高煦的十余万大军来到之后,播州宣慰司治所才被前锋军占领。

  今天是永乐五年的最后一天了,乃除夕佳节,但汉王军各部依旧在行军。朱高煦所在的中军人马,将于下午赶到南面的一座小驿站后才扎营。

  大道两侧的山非常大,朱高煦估计,若要从东边的山上、走到西边的山顶,恐怕至少要一整天!

  播州虽在四川的南方,但天气更冷。前天这边才下过一场冰雨,幸好很快停了。那雨水里夹杂着冰粒,如此天气朱高煦确实很少遇见。

  朱高煦骑在马上,一直观望着左右的大山,仰着头太久、脖子也开始酸痛。

  忽然他借着明亮的阳光,发现东边的山林里隐隐有人影。过了一会儿,越来越多的人从林子里走出来了。军中有人喊道:“前锋斥候不是巡视过东山了么?”

  朱高煦没有吭声,他仍旧很镇定,继续观望着山坡上的光景……毕竟在这个时代、要集结大军非常费事;那几股敌军主力,动静在千里之外就被朱高煦知道了。播州地区不可能还有大军,自然便无法突然出现大股伏兵;而此时的武器杀伤力有限,若是兵力不足伏击大军那是以卵击石。

  一股汉王军游骑离开了大路,向东边的一条山路上跑了过去。

  就在这时,山上那些人把一面旗幡举了起来,那是一块拼缝在一起的灰色破布。朱高煦眯着眼睛仔细看,终于看清了布上写的字。

  上面写着一个大黑字:明。

  接着,已经走出山林的人们、纷纷向汉王中军大旗这个方面单膝跪倒,似乎在默默地行军礼。

  “穿青人!”朱高煦脱口喊了出来。

  按照越州卫指挥使马鹏(姚逢吉)的定义:穿青人就是汉人,逃亡的汉人军士。

  朱高煦顿时想起了他出征贵州之前,命令四川三司颁布驿传各地的一道政令。

  政令称,云、贵、川三地不堪重负逃亡的“穿青人”,曾为大明朝廷镇守险地,有过保国安民的功劳。故汉王府决策,自洪武年至永乐五年期间、逃亡之军户,尽赦其罪,准许回乡为民;若到都司及各官府自投者,准其恢复军籍,从汉王军者发军饷、同汉王军各将士,不得有误。

  没想到,第一批穿青人很快就来投了。有了榜样,将来会越来越多!

  朱高煦看着那面远处的旗帜,脸上有些动容,又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意。他心道:这世上,总有草、羊、人,但如果有一面旗能把羊组织起来,难不保不能变成人。关键是组织。

  他转头指着一个卫指挥使武将道:“你去把侯海叫过来,你们这几天有得忙了。那些穿青人,先给他们发军粮,然后验明军籍登记造册,发衣甲兵器、发军饷,组织成军。”

  “末将得令!”

  大军继续前行,及至下午,中军在一处小驿站扎营。辎重营从播州地区征调或交易的猪羊、腊肉等物资也运到了,大伙儿要在野营里过年节。

  驿站外面传来了火器的噼啪声,大堂外还贴上了红对联。喧闹的各营地里,渐渐有了节日的气息。

  可能是辎重营分了猪羊给穿青人,穿青人的营地里传来了一阵喊声,“汉王才是弟兄们的王!”

  “穿青人”这个词出现了官方的邸报里,确实还是第一次。他们是很容易被忽视的军户,朱高煦要不是听马鹏说起,也是闻所未闻。不过汉王府对这些民间流传的称呼,也能写到公文里;单是这件事,各地军户便已知汉王府的态度了罢。

  诸营在庆贺年节,朱高煦却在驿站大堂上忙着看奏报。

  军中各将的禀报、以及四川云南各衙的公文送到中军,白天朱高煦要骑马赶路,看不过来,停下来了正好忙着处理这事。

  妙锦端了一杯茶上来,放在旁边一张奇怪的桌子上。那桌子是方的,但中间有个圆洞、里面可以烧火,让人想起后世的火锅桌子。

  她向这边看了一眼,见朱高煦在奋笔疾书,正要离开。朱高煦却头也不抬地说道:“好多年没一起过除夕了啊。”

  妙锦转过身来,“上次还在京师……”她忽然想起了甚么,声音戛然而止。

  朱高煦抬头看了一眼,见她的脸颊红扑扑的。

  他稍微回忆,也想起了就藩云南之前、在京师的最后一个除夕。他的脑海里浮现出了那辆马车上的光景,烟花时不时让漆黑的车厢里一亮,那美艳动人的画面一闪一闪的,仿佛一张张图片一般。

  “确是在京师。”朱高煦放下手里的毛笔,“不过我刚才最先想到的,却是在北平那个除夕。兴许是燕王府里那口水井,在晚上实在太可怕了,我对恐惧的东西印象特别深。”

  妙锦没说话时,那张妩美的脸庞、也仿佛会说话一般。她刚才脸上带着羞意的闪躲,此时又浮现出来更加丰富的神态,似乎有些感激、又似乎有些感叹。

  她的朱唇轻启,刚想说话,不料门外先传来一个声音道:“禀王爷,‘守御府’派人送信来了,刚到行营。”

  朱高煦看了背对着门口的妙锦一眼,大声道:“放进来,南司还是北司?”

  来人答道:“回王爷,信使带着南北二司的消息。”

  所谓守御府,就是等同于锦衣卫的衙门。原来汉王府设了个奸谍机构,为了掩人耳目叫“王府守御百户所”,朱高煦起兵后、便扩大规模改成了“守御府”,设南北二司;与朝廷锦衣卫的建制一样……北镇抚司负责刑狱和奸谍,南镇抚司的职责包括研究兵器。

  不一会儿,一个信使走进了门,行礼把东西呈上。除了书信,居然还有一支布包好的火铳。

  必定是南司研制的新火铳!朱高煦兴致勃勃地拿出来瞧,看了一会儿,他很快就露出了失望的表情。这不是新奇的东西,而是把从安南国缴获的“神枪”仿制出来的。

  这玩意,虽然比明军的铜火铳打得稍远,但所使用的箭簇,制造却比铜火铳的弹丸更费事、更贵。

  而最大的问题还是安南国的“神枪”,与明军的火铳没有本质的区别;照样是铸造的铳管、照样要用明火来点,看不出神枪比铜火铳厉害多少。

  朱高煦挥了挥手,叫信使先走了。他悻悻放下火铳,转头问道:“妙锦刚才想说甚么话?”

  “忘记了。”妙锦的神情恢复了平静。

  朱高煦看了她一眼,也不强求。

  他坐了一会儿,便指着桌子上的火铳道,“汉王府不能只去仿制,还得自己创造。像这种玩意造出来了,也不会有太大的作用,以大明各地的工艺,敌军也很容易能仿造出来。”

  他提起毛笔,拿过来一张白纸,要给南司回信。但他提起笔时,又很快放下了。

  朱高煦想起军士们放火铳的姿势,一直就觉得很奇怪。就好像端着长|枪一样,位置在胸口附近……这与朱高煦从各种影视、军训中经历的放|枪姿势完全不同,他的印象里以为打|枪是要用眼睛瞄准的。

  而明军的姿势,完全没法瞄准,这是火铳命中率很低的原因之一;但将士们又无法改姿势,因为放火铳的时候,还得腾出一只手来点引线,只好先夹在腋|下了。

  朱高煦寻思了一阵,便在回信里写出来,要求南司想办法试验、改变一下火铳的点火装置,以便能双手拿铳瞄准。

  他接着又忙着撕开北司的信,说道,“我看完这封信,咱们到附近走走。”

  “大战在即,汉王应以大事为重。”妙锦轻声劝道。

  朱高煦笑道:“我在除夕的下午、花一个时辰与妙锦散步,不能因为这个原因就战败罢?”

  妙锦听罢,明亮的杏眼里也露出了笑意。

  朱高煦展开信一看,脸上的笑容很快就消失了。他抬起头道:“瞿能果然很有眼力,湖广的敌军要增援贵州了,统帅是吴高。”

  “江阴侯。”妙锦回应了一句。她出身官宦之家,对位高权重的那些旧臣,她仿佛如数家珍。

  朱高煦一副若有所思的表情,没再吭声。

  他寻思,吴高肯定要走“入湖广道”那条大路来贵州。

  朱高煦有经验,率大军走过乌撒达泸州道、现在又走渝播间道。这种动辄好几百里上千里的调动,大军走几经修缮的官道大路,安排稍微不妥就容易拥堵、或军需补给不善;在西南山区进军,沿大路行军尚且如此,若是另辟蹊径很难不出问题。

  “汉王还要出门么?”妙锦的声音道。

  朱高煦点了点头:“刚才说好了的,走罢。”

  妙锦道:“我去取一下帷帽。”

  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leke9.com。乐可小说手机版:https://m.leke9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